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榆中青城“瓜果坟”风俗

榆中青城“瓜果坟”风俗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盛产瓜果蔬菜和大米,被誉为“陇上江南,鱼米之乡”。

据《兰州府志》、皋兰榆中旧县志记载:条城为宋朝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也叫青城,青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及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在坟墓前供上瓜果祭品,坟头右侧给土地点五柱香,敬三杯酒,烧些彩纸和纸钱。然后再在坟前给祖先点三柱香,敬三杯酒,把各种彩纸(布匹)与纸钱(冥币)一起烧掉。不仅表示尚有后人,且尽儿孙的敬意。坟头所压纸卷、彩纸,显示此坟有后人祭祀。祭品还有整块的猪肉、羊肉、全鸡、全鹅、活鱼,也有用全猪全羊的,祭后按人丁分发。主祭者为值年的长辈,要读祭文(每年不变)。坟头所挂所插的钱串,旨在有风时可刮到其他无后人的坟头,安慰其地下亡灵。

旧时,大户人家上坟,由各房轮流主持。

轮到者当年上坟,而一切开销,均从祭产收入中支付。祭祀有礼生司仪,男的穿长衫,女的系裙,先祀后土(在墓的左侧),后祭先人。

榆中条城的“瓜果坟”习俗,不像清明只在当天上坟,也不填土。只是用一年收获的瓜果带到坟上去祭奠祖先。
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备好,上坟时,只需在船内、羊皮筏[¡]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工具。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陆路…详情>子[¡]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工具。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陆路…详情>上烧一餐小火炉饭。贫穷人家更简单,祭物只有芽豆、烧纸豆腐干,将豆腐干斜切数刀,每刀只切到豆腐干的一半厚,翻过来交叉斜切如前,在油里一炸,即成烧纸状的豆腐干等。

每年农历7月15日这天人们都要选上最好的西瓜、籽瓜,摘上成熟的巴梨、酥木等水果,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在这天赶去参加“瓜果坟”的风俗活动。这天,家家户户用各种彩色纸剪一些花串,卷一些纸筒,印一些纸钱。
在坟上祭奠完祖先回到家里后,全家人又要共享一顿丰盛的“瓜果坟”节日餐。还有的以大家族为主,就像过事一样摆上宴席。普通人家也有轮流上坟,但祭祀没有如此讲究。祭菜则不外乎白斩鹅肉、青笋煮肉和小炒之类。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由于古老悠长的历史而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使青城镇成为黄河上游独具特色的一块风水宝地。

条城的民俗民风也奇特,这里除每年清明节上坟扫墓外,在瓜果成熟时又有上坟的习俗。
蒸些花卷馍馍。全家老小到了坟地,将五色纸剪的花串(俗称长线)插墓顶,卷筒纸压坟头(俗称记坟纸)。拜时有鼓乐伴奏,好事者仿唢呐之声为“老的拜过小的拜,小的拜过老的拜”。祭时,还要向围观者分馒头或烧饼。
榆中条城有一个古老的风俗,每年瓜果成熟的季节(农历7月15日),当地人即用瓜果到坟墓上去祭奠祖先,谓之上坟。条城即青城,位于榆中县北部,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距白银23公里,距榆中县城90公里。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