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围鼓
20世纪70年代姚度山、李健军等创作的《按小华》、《献图》等,便是具有全新内容的围鼓戏。
新中国成立后,围鼓演唱活动继续流行,且注入新的内容。
围鼓即“围鼓子戏”,又称“坐堂戏”。演唱时不化妆,也无表演动作,全凭唱腔、道白表现戏曲故事;采用民间小调或地方戏曲的音乐。不久成为全区一个新的地方曲种。
1976年,孙文辉、杨运镇等在围鼓基础上创作花鼓坐唱《硪歌嘹亮》,演唱者加进表情动作,唱演兼有,场面热闹。表演者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多受聘于民间红白喜事,亦有逢节日临时定点演唱者。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