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湖南南岳大庙

湖南南岳大庙

1879年,湖南巡抚王文韵聘请李元度到南岳主持重修南岳大庙,历时三年,将被大火烧毁的大庙正殿重修一新,又增建和重修了行祠、御碑亭、御书楼、注生殿、辖神祠,使南岳大庙颇俱规模,沿袭至今。李元度乘修庙的机会,遍涉南岳山水,独立编纂了26卷、40余万字的《南岳志》,其中便有“修监岳祠”的记载,为人们完整认识南岳大庙提供了一把“文化的钥匙”。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南岳大庙初建于唐代(725年),历经6个朝代,17次的重新修缮,方得今日的规模,历代高僧无不来此讲经弘法。南岳大庙始建于唐初,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风雨沧桑,更替轮回,多少帝王已化为泥土,多少英雄已归隐江湖,而南岳大庙依然红墙黄瓦,翠柏森森,众生云集,香火袅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国的江南,也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故宫”。

坐落在湖南省衡山市南岳镇的南岳大庙,是中国江南地区最大的古庙,是一座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三者于一体的规模宏丽的古建筑群,自古以来就有“江南第一庙”和“南国故宫”的美誉。
东边有八个道观、西边有八个佛寺,中轴线上则是儒家的建筑风格。虽然儒、释、道三教信仰不同,追求各异,但他们长期以来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同存共荣。相传,如果谁能三步跨过这座桥,便可长命百岁。坐落在南岳镇北,是五岳众多寺庙中,规模、布局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建筑群。同时以八百蛟龙为最大特色,无论殿宇的梁柱、屋檐,还是柱基、神座,乃至门框、斗拱,神态各异的蛟龙,随处可见,原来这里自古就有八百蛟龙护南岳的传说。

这座石拱桥,叫“寿涧”桥,桥下是寿涧水,盛传“取岳山之水可以延年益寿”,因为南岳是寿山、寿岳,所以这座桥,是因水而得名的。
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每年八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盛大规模的庙会,不少东南亚的佛国华侨,日本佛教界人士,以及回乡的善男信女,都不惜长途跋涉来此朝拜,因此这里常年香火不息。

南岳大庙的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九进、四重院落组成。

提起故宫,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金碧辉煌的故宫一直以来都是很多朋友心仪的旅行胜地。


南岳大庙,位于湖南省衡山市南岳镇北,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形成现在98500平方米的规模。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
这种特定的“需要背景”,决定了南岳大庙的前途,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且可以持续发展。

历史上南岳大庙曾多次毁于大火,又经多次重建和修缮扩建。


历史传承

庙宇是古代享祭的载体,必然引起皇帝的重视。除定期的祭祀外,历来皇室登位、诞辰、灾病,或国家昌盛、战争胜利、水旱虫灾等,都要举行祀典活动。
儒、释、道三教共存一庙,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庙宇中绝无仅有的。

大庙就以其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誉为“江南三绝”。
南岳山下的南岳古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前有寿涧水,后有赤帝庙,庙址呈长方形,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后经历了六次大火,经过扩建和修缮,才奠定了现存规模。中轴线主体建筑群共九进,完全仿造帝王宫殿模式建造,系我国南方现存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故有“南国故宫”之称。可以说,南岳大庙的庙史既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天灾人祸搏斗的历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频频闪烁中华民族精神的亮点。除了那些民间能工巧匠,历史上对南岳大庙的建设、修复、管理有贡献的人士中,有官吏、乡绅、商贾、军人甚至信男善女,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像李鸿章、曾国藩、薛岳、陶铸、陈毅那样的大人物,他们以信仰和智慧、财力与物力,维护着这座古庙宇雄浑大度的气势和袅袅升腾的香火。总之,“南岳圣帝”是南岳最大的菩萨,高大,威武,神圣,庄严,代表着神在观察、在思考、在暗示,拥有凡人不可能达到的大智慧、大胸襟、大眼界,人间万事,了然于胸,思接千古,预言未来。因而不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甚至皇帝,均对他敬畏几分。在所有的虔诚维护者之中,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湖南平江县人李元度。李元度,号次青,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官至云南布政使。这种祭祀,皇帝要亲自过问,由翰林苑撰写祝文,派朝廷大员专程赴南岳莅祭。南岳主祀的神是“南岳圣帝”,一说其神号为祝融氏,一说其神名为泽光,等等。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