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的戏曲
通渭县马营镇是通渭小曲的摇篮,民国时期马营就有专门的小曲戏班,现在每逢节日、庙会小曲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因常以地摊和农家院会的方式自发组织演出,于传统大戏(秦腔[¡]秦腔,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详情>)相比规模较小,故称“小曲”或“小曲戏”。在过去,每到年头节下、婚喜庙会,在通渭县的街头巷尾、农家小院处处都可以听到小曲的演唱。
甘肃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蕴藏丰厚,敦煌曲子、洮岷花儿?、陇东皮影、河州少年、陇中小曲自古有名。通渭小曲演出方便灵活,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演唱取用通渭方言,曲调优美动听,脚本故事浅显易懂,乡土气息浓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通渭小曲曲牌联套,所拥有的曲牌数量非常庞大,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牌唱调就有126个,器乐曲牌26首。
通渭小曲由“词”、“曲”、“本”、“乐”4部分组成,各部分相互依从,密不可分,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并由此派生出零歌散调、说唱曲艺、舞台戏曲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演唱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曲清唱,就是在庭堂、院落或街市上坐唱,不用化妆,无需伴奏;一种是化妆带“行头”执“把仗”,依剧本分角色,说事唱情,在台上表演。最近作为陇中小曲的重要代表,通渭小曲戏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如果有机会去定西旅游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通渭小曲是形成于甘肃通渭县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是明清时期通渭民间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吸收和糅合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