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粤曲
高州粤曲是高州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大凡神诞庙会、年节喜庆、重大庆典活动都离不开高州粤曲表演,高州粤曲团队多、分布广,演出活跃,无论是商业演出或者自娱自乐,在高州城乡随处可见。
高州市粤曲在省港澳享有盛名,建国初期,我市吴光智的粤曲表演唱《果园姐妹》参加省文艺汇演获一等奖;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粤曲表演唱节目《新花朵朵向阳开》、《金饭碗》、《选送良种》、《理论新兵》参加省农村文艺调演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近十年来,粤曲《杨七郞力杀四门》获省港澳杯粤曲创作一等奖,粤曲表演唱《买菜难》获2002年广东省曲艺评比二等奖;近年来,我市创作了一批优秀粤曲,如《万众高歌共产党》、《新农村赞》、《荔乡晨曲》、《巾帼英雄冼夫人》、《祖母斩亲孙》、《大伯游新市》等。抗日战争时期,粤剧[¡]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详情>名流廖侠怀、谭兰卿、关德兴等人逃难到高州,将广府声腔、表演溶入高州曲艺,由此,高州曲艺得以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高州粤曲。目前,我市共有粤曲团队30个,其中职业团队8个,业余的“私伙局”22个,粤曲艺人1000多人。
2004年,高州市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粤曲)之乡。高州粤曲演唱用广州方言[¡]广州话英文:,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是粤语的典型代表,属汉藏语系汉语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各方言中最…详情>演唱,偶而套用高州山歌调式和各地民歌小调,使唱腔和音乐内容更加丰富。高州粤曲音乐性强,注重节奏音准、行腔板式、音色、念白等,表演基本属于戏曲清唱范畴。
高州市粤曲是由高州曲艺衍生而来,源于南朝元嘉年间。伴奏乐器也由原来的五件头(高胡、扬琴、中胡、笛子、秦琴)发展成分硬、软弓的乐器组合和中(民乐)西乐组合,以二弦、小提琴、大提琴、杨琴三弦、短喉管为主奏乐器的硬弓组合,多用于大喉唱腔的伴奏;以高胡、扬琴、中胡、笛子、色士中阮、喉管为主奏乐器的软弓组合,多用于平喉、子喉唱腔的伴奏,还有以椰胡、洞箫、秦琴为音乐间奏乐器,用来伴奏南音、板眼、三脚櫈等唱腔。粤曲的基本唱腔是梆子、二黄,也有唱牌子、小曲的,并吸纳了粤语方言地区其他曲种如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木鱼[¡]木鱼是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详情>、南音、粤讴等说唱体系形式。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