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民俗:麒麟引凤
麒麟引凤是模仿麒麟和凤为舞蹈的民间艺术,是东莞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项目,很具神化色彩及地方色彩。
历史起源
据民国版宣统辛亥年陈伯陶重修的《东莞县志》卷九中第268页中记载:“邑尚技击,秋冬闲,延师教习。主要流传于以道滘为中心的水乡地区。据《东莞县志》卷九中第268页中记载:其习弹唱者,以纸糊凤皇,两小童戴之对舞,舞毕唱班本歌曲,曰舞凤。这是东莞舞麒麟和唱凤最早的记载。凤代表女性,麒麟为男,有男有女才是好意头,一个麒麟与一只凤出场演出的“麒麟引凤”,为群众所接受,经过世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发展,运用粤剧[¡]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详情>中的锣鼓,音乐和一些排场戏,逐步成为一个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发展历程
道滘因为河涌众多,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河神(龙)。凤舞多为粤剧中的排场戏,凤代表女性,麒麟为男,有男有女才是好意头,经过世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发展,运用粤剧中的锣鼓,音乐和一些排场戏,逐步成为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流传至今。所以道滘人敬龙、畏龙,就不敢舞龙,而麒麟是仅次于龙的神兽,他勇敢、刚毅、正直、压邪、属火。所以,通过舞麒麟来表达人们盼望人丁兴旺,带来文化,提高素养的良好愿望。
传承现状
“麒麟引凤”是南粤大地上最有特色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道滘特有的这种民间娱乐舞蹈,已经有超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凤舞多为粤剧中的排场戏结合在舞台上演出,因此,有人称之为“唱凤”。现在只有在春节期间,由一小部分年岁较高的爱好者在当地进行一到两次的表演展示,观看的群众以老年人为主。舞完后,由粤剧曲艺演员演唱一些粤剧中流行的小曲。麒麟引凤分为文场及武场两大类。道滘“麒麟引凤”娱乐舞蹈则是把麒麟舞与凤舞优美结合起来,并加以改进,使之得以更完美表现。元旦至晦,结队鸣征鼓,以纸糊麒麟头,画五采。文场者,麒麟先舞,然后凤凰出,麒麟与凤对舞。缝绵被为麟身,两人舞之,舞罢,各演拳棒,曰舞麒麟,(客人则舞貔貅或狮其演拳棒同)其习弹唱者以纸糊凤皇两小童戴之对舞舞毕唱班本歌曲曰舞凤(采访册)二月社日集同里者祀土神以祈丰年命师巫鸣钲鼓各入家禳祀”。武场者,麒麟先舞,然后凤出,与麒麟对舞,表演完后由武术队员表演武术。
麒麟引凤是模仿麒麟和凤进行舞蹈的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水乡地区。为了使众多的龙能相安而居,以保地方太平,所以只舞麒麟不舞龙。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发生了兴趣转移,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新一代的年轻人接收的是现代化电子娱乐节目,对传统文化活动认识够少,不以为然,以及意识的限制,麒麟引凤舞蹈的传承受到一定的限制,较难普及,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世而面临失传,所以建立传承基地对于抢救、保护、发扬麒麟引凤文化尤为重要。
并且传说中麒麟能送子及吐玉书。
但这项历史悠久,表现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受到各类兴盛流行文化的冲击,麒麟引凤舞蹈有遂步走向式微的趋势。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