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士人还于郊野或演武厅走马较射,谓之藉柳。传说师旷在这一天采艾占病,为采艾日。
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历史上许多名士在这一天晒衣、晒书,遂成卫生民俗。古人还认为,这一天是化生之日。传说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毕剥有声,则惊走。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除国之祭天家之祭祖之外,民间每岁首要饮屠苏酒以除疫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祭瘟神》说,在宋元时代,元旦日四鼓时各家都要祭祀瘟神,以保一年之平安。又传说因五日午时,头柄星正掩五鬼,送药行业在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是古代的制药日。这天以五彩丝系臂上,谓之“续命缕”,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传说这天为大禹的生日,故又称神诞节。《燕京岁时记》曰:“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日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明代刘若愚的《酌中态》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也有作泥孩儿,巧饰金珠,七夕用以馈送,以作天仙送子之祥。火药发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驱除瘟疫。古代为端午日午时,切菖蒲以泛酒中,饮之可辟瘟疫之气,故曰蒲节。《帝京岁时纪胜》曰:“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汉代时有宫人在九日这天饮菊花酒和茱萸酒,后得长寿,此后民间也在九月九日饮此二种酒。
至除夕,即是年底请傩神逐疫,每家又有门神,传说黄帝时,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垒,能执鬼除疫,后世祀以为神,便画成两幅图像,贴两扇门上,后世演为对联。
农历二月二为“引龙回”的“熏虫日”。农历二月二日多在惊蛰前后,此时龙欲升天开始活动。汉成帝时,官民皆祓禊于东流水上,以水盥洁,使邪疾去祈介祉。这一天住城中人踏青,在唐代上巳节[¡]上巳节,中华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相传三月三…详情>皇帝赐侍臣细柳圈,云:“带之免虿毒瘟疫。”后世小儿在清明戴柳圈也来源于此。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天中节,重午节,浴兰令节、蒲节。
八月一日以朱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炙,以厌疫。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栀子花插瓶中谓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虎、蜈蚣、蜗、蟾蜍。
六月六日为天贶节。农村从这天开始田间劳动,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起自周公。据《宋史·真宗记》和宋·赵升《朝野类要》所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天书降,诏以此日为天贶节。这一天要辟恶驱蛊。”传说这一天是黄帝生日,《帝京景物略》记载其意义说:“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董床状炕,曰熏虫儿,谓之引龙虫不出也。”除有“龙抬头”和“引龙回”的卫生习惯外,和正月三十“送穷”相接,二月二为“迎富日”。
医药民俗与节日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