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河北安国居住习俗

河北安国居住习俗

有功名之家开中门,一般农家,门多在偏东南位置,称“巽门”。院落多者可至三重,称“三进三出”。土坑盘于前房山窗下,靠后山墙多放立柜或板柜,迎门山墙下放迎门桌,桌上放靠山镜。堂屋门内两侧盘灶通里间土坑,后山墙隔板架放炊具。院门在正房对面一角,猪圈、茅厕建在院门对侧,配房建在顺门一侧,迎门有照壁。20世纪50年代后,四合院渐淘汰,多以北房为正房,顺院门一侧建配房,猪圈、茅厕在院门对侧。车体楠木辕,檀木轴,拱顶平檐,顶幔于檐际下垂,俗称“燕飞式”。车帷冬绒夏绸,颜色或蓝或红,前挂帘,两侧及车后均有玻璃小窗。近年城乡建楼者渐多,一般为2层,上、下两层“挑梁”者居多。房外体装饰。

门窗样式20世纪50年代前,多为厚木板两扇门,花棱窗糊纸。60年代后出现玻璃门窗。
至70年代中期,有靠里屋后山墙盘土炕者。近年木板床取代土炕,或前山放床,或后山放床,厨房设在靠边一间房内或设于配房,堂屋多改为客厅。


房宇形制

明、清及民国时期,富户多高堂大屋,正房5间的中3间有廊,俗称“厦架”,两边各1间向前突出与廊齐,称“虎抱头”。正房多5道檩6趟椽。


民国及以前,外出多查黄道吉日,遇月忌天不出门,亲人送行多嘱“一路小心”,并为远行之人焚香祈祷,祝其一路平安。解放后,此俗渐绝。
进入80年代,门窗规格越来越大,室内宽敞明亮,空气新鲜。

室内格局

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建房,堂屋多为厨房,两边为卧室,称“里间屋”,有“三间屋子两头炕”之说。


行旅

域内居民行路,解放前富者乘骡马轿车,贫者多步行,少数人乘驴车。轿车整挂为3套,辕马1匹,捎马2匹,俗称“二龙吐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房多为平项四角齐式,一户多三四间,另建配房。之后,一户多间,进深5至6米。
盖顶以水泥预制板为主,常见有挑檐、挑梁式两种。挑檐式于房前体上方出40至80厘米水泥构件檐;挑梁式也叫“厦架”,用水泥沿隔山墙向外浇制挑梁上放预制板,有“两头沉”“一头沉”之分,“沉”即不设廊,房出与廊齐。小康之家多为小四合院,一般北房3间,东西配房各2间,南房3间,门楼在南3间之数,猪圈、茅厕另设一院。一般户为一院,正房朝向不一。坡顶或平顶坡檐,坡处覆瓦,配房多为4趟椽。正房门前多3或5级石阶,称“三脚台”或“五脚台”,配房一般低一级台阶。
河北安国居住习俗

庭院格局

明、清及民国时期,富户多为四合院。以北房5间,东西配房各3间,南房5间为最佳,称“五正三厢”,门庭在南5间之数。
一般两重院落以上者,一进院落多设猪圈、牲口棚、水井、仓库、工房等。若仅一套四合院,多带跨院,设碾棚、磨棚、牲口棚、库房等。建国后,自行车数量猛增,至60年代为主要代步工具。80年代初始有个人购买摩托车者,后期又有个人小轿车(汽车)出现。20世纪70年代前门窗上方用砖雕装饰,青灰兜墙或水泥勾缝。80年代初,一般用水泥刷石装饰前墙,中期后瓷砖、马赛克贴面渐多,亦有瓷砖壁画贴面和涂料涂面者。大门以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详情>、砖雕装饰,门旁设石鼓、阶下设石狮,门内彩绘照壁,图案以松鹤居多,或单书“福”字。贫户多土坯房,通常3间,中间横跨较两头大。小有之家走亲多于大车上支架,上覆芦席代帷,称“蒲棱车”,也有人坐敞车或骑毛驴,赶集上店、出门办事多步行。20世纪30年代引进自行车,一般为公职人员骑用。亦有中3间大,两头各1小间,俗称“三间两跨”。进深一般为4道檁,5趟椽。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