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戏充满着对祖先崇拜的色彩,称为“俗坛”。
“二郎殿”。“五显坛”在穿青人的心里占着神圣地位,起到维系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祭祀方法是,请一帮称道士的穿青人,他们戴上各种面具,装扮成各种神仙和鬼怪,做一到三天的傩戏[¡]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详情>(俗称“跳菩萨”)计15场。顺序是:
“起坛”。
穿青人庆“五显坛”在明代中期以前,因多数居于贵阳,故采取庙祭。祭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一年一祭。后因明军近逼,穿青人大多迁往清镇、平坝一带,每年返回贵阳参加祭祀感到不便。在明代中期以后,才把庙祭改为家祭,即把“五显坛”分到户各自祭祀。表演“五显神”擒鹰、放鹞、捉龙锁龙、打五猖、放火牙火镖等为民除害的故事。
“四府殿”。傩戏结束。
在纳雍,凡是供有“五显神”(五显坛)的基本上都是穿青人。
“云霄殿”。分为“请仙娘”、“戏仙娘”数折。分“赞圣”、“先锋”、“灵官”三折。“赞圣”是演述“五显神”与圣公圣母的出世以及民间穷苦百姓赞颂“五显神”的功德及赐福于有恩之人。即请“五显神”及其各位道友汇合,准备到各殿游玩观赏。
“太郎殿”。即把刮洗破整干净的猪背放于一个长凳上。
“齐兵”。不分折,由主庆道士先生登坛烧一道文书请帖。
“交生”。
“水魈殿”。分为姜太公钓鱼、交钱、辞圣、收兵、锁坛。穿青在我国尚属未定民族。
一、穿青人以猴为图腾
穿青人所祭祀的“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即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他们以猴为图腾崇拜。过去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们的巫师披上熊皮装扮成山魈模样,各村各户追逐驱赶瘟疫,装扮的一对青年男女要随行演唱。即把祭祀“五显神”的猪、羊牵到坛场宰杀,表演交生、领生、解秽。
“淌白”。演“五显神”接受酬赛人家的祭祀。为人家消灾还愿,赐福于人。
“灵浮殿”。难以解释。
“山魈殿”。表演“五显神”的兵马从事农耕活动,每折都有道白。
纳雍有穿青人20余万。占全省穿青人总数的1/3。穿青人把“五显坛”作为互相联系的标志。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素不相识之人,只要见其供有“五显坛”便认为是本民族,于是就认亲认友畅谈心里话。分为“打扫坛场”、“起坛”、“陪神”三折。
“发功曹”。
“南游殿”。表演“五显神”会见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先民神圣,与众神圣一起喝烧酒、吹芦笙、跳场、开玩笑等,以示和睦相处。现在他们在每年的新春时节也还要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组织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户演唱花灯,以祈求平安。
二、穿青人的傩戏——“五显神”
穿青人独特的傩戏——庆赛“五显神”(又叫庆五显坛)是别于其他民族的。分为点兵、会兵、合兵、统兵、领兵、放兵、押兵、收兵等即放出和收回“五显神”的五营兵马。
“合会”。
“五岳殿”。演“五显神”游三山五岳。
贵州纳雍穿青人民族风情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