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山西新绛县绛州鼓乐

山西新绛县绛州鼓乐



新中国成立以来,绛州鼓乐更在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绛州鼓乐得到了很大发展。



山西是鼓乐的故乡,新绛更是鼓乐之乡,从接壤的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鼓和鼍鼓推测,还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了原始鼓乐。
它凭借了鼓板锣钹,管弦丝竹,特别是发挥了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运用花敲干打,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而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译一个完整故事,被称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的首绝、中国鼓乐艺术中的“国之瑰宝”。到了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经过加工整理并重排练的《秦王破阵乐》。

绛州鼓乐,海外亦称绛州大鼓。


后来,《秦王破阵乐》在民间颇为流传,尤其是明、清两代,绛州鼓乐进入鼎盛时期。


2003年2月,新绛县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
汔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名。由唐代初年的音乐家吕戈教练乐工一百二十人,舞者身披银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为四阵,以往来击刺动作为主,歌者相和。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绛州鼓乐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

新绛古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
“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后来,这首民间鼓乐得到整理和发展。

绛州鼓乐凝聚和沉淀了黄河儿女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粗犷浑厚,慷慨激越,炽烈洒脱,刚劲奔放。
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著称,这种山西锣鼓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参加了山西省的首届艺术节。乐队的布局为“左圆右方,先编后伍,鱼丽鹅颧,箕张翼舒,交错曲伸,首尾相互,以象战阵之形”。自北魏起设为州治,直至清末。

史称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曲,则发端于新绛县唐王堡;《辞海》上说“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县)”;这里曾出土了多处宋元时的鼓乐舞俑砖雕;《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
”鼓乐在新绛县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不衰。历经世代人民集体传承,唐代出现了鼎新期,并以“擂大鼓”而遐迩天下,明、清两代呈现鼎盛。

绛州鼓乐中,曲牌很多,尤以《秦王破阵乐》最为出名。


绛州鼓乐来民间,扎根于民间,在民间这一大舞台上,绛州鼓乐正以特有的旋律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