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土家风俗:打溜子

土家风俗:打溜子

从打的曲牌全无曲谱,只是以摸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看出其原始古朴性。尤其是头钹和二钹的快速变化,能打出音色各异睥丰富音响,让人一饱耳福,倍觉喜气洋洋。据《五峰县志》记载:“围鼓又称‘打溜子’,一般4至5人,有鼓、土锣、双钹(头钹、二钹)、马锣等。曲牌(锣鼓经)近百首,其节奏铿锵多变、律动感强。


打溜子月”之“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


打溜子在五峰历史悠久,曲牌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与当地群众生活习俗紧密相联,新年玩灯、迎亲嫁娶、祝寿送匾、造屋上梁、丧葬等民俗仪式活动必不可少。
当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庆兴,大家敲起渔猎的工具和锅、碗、盆、罐、瓢、钵等“家伙”,故至今,土家族还称打溜子为“打家伙”。进入铜铁器时代,大约才换成了铜铁“家伙”。艺人们多为非职业性乐手,平时分散在各村庄亦农亦艺,随时由班主召集去参加丰收喜庆、节日活动及民间婚丧习俗等仪式的演奏活动。
打溜子,又称打家伙,土家语叫做"家伙哈"。


建国后,土家族这种民族打击乐,受到党和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关怀重视,搜集整理出版了打溜子曲目,多次参加省、中央的民族歌舞汇演,获得多次奖励。


打溜子是土家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凡听过溜子乐曲的音乐家们,都为之赞叹不已。


打溜子的音响明丽,节奏欢快,能为喜庆活动和传统节日增添热烈气氛。
早在前210年左右,打溜子由湖南石门和湖北鹤锋、松滋等地传入五峰。锣、钹这些乐器的使用,显然是很晚的。它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理论研讨价值。基本乐器是勾锣、大锣、头钹和二钹,有时加上唢呐。

《土家族简史》记载。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