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扫墓不是寄托哀思对先人尊重的一种方式,更是与先人“沟通信息”的时候。介之推回国后不愿当官,隐于山中。换句话说,无论拜墓时或早晚在家中的神桉前烧香拜拜时,都要呼叫他的名字,向他问候,这才是正确的供奉参拜法。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禁烟寒食以纪念他。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节前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来。”并相传至今。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通过正确的拜墓是可以达到开运效果的。晋朝陆拥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后来,人们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
1、因为坟墓既不是石头也不是物品,所以一定要把他当做人或神来加以参拜。
清明节扫墓,上坟祭奠先人,这是中华民族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3、拜墓时刻,以午前最好,下午三点以后,就要加以避免。
2、带子女一起拜墓时,主子孙昌隆。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民间正确的扫墓方法与拜墓开运方式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