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以后人们就仿效这种做法,纷纷把“门神”贴在门上,以除鬼灾。
后来,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的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一夜唐太宗再没有梦见鬼,病也好了。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杨柳青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杨柳青木版年画据传约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详情>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说,门神一词始于两汉时期。
清代嘉庆年间,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年画才由此定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闻知后全副披挂,手执兵器,守卫门旁。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过新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到了唐代,相传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梦里一直听到鬼叫,不能入睡,十分痛苦。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惹人喜爱。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唐太宗既想长期平安无事,又不愿让两位大将夜夜辛劳守卫,于是就命令画工画了他俩的像,贴到官门上,称作“门神”。我国收藏的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与时俱进的年画文化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