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南北融汇,中西交流。广州方言[¡]广州话英文:,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是粤语的典型代表,属汉藏语系汉语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各方言中最…详情>又称粤语、粤方言、广府话或白话,是汉语的一支重要方言,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支系之一。文学方面英杰辈出,文、诗、小说均出现不少佳作。历史上中原人四次大举南迁和得海外风气之先,是构成广州文化(岭南文化的主体)的两个重要条件。
广州是岭南文化荟萃之地,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当代粤曲曲艺十分普及,不少“私伙局”活跃于市内。粤剧[¡]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详情>在晚清已走出国门,清末民初迈出革新步子,逐步形成影响远至海外的地方剧种。以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形式多样,从木鱼[¡]木鱼是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详情>、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南音、粤讴、八音班、锣鼓柜、咸水歌到粤曲的形成与发展,可见广州曲艺文化有深厚群众基础。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博物馆展出的珍贵文物,可见汉初古广州的音乐、舞蹈、篆刻及玉器、漆器、铜器文化水平。到民国时粤讴从多写男女之情发展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文学形式,使之在广东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近代广州文化艺术生机勃发,原有的品种日趋成熟,新的品种破土而出。清道光八年(1828),南海横沙人招子庸编成《粤讴》4卷出版;1904年英国人金文泰把它译成英文,以《广州情歌》为书名介绍到欧洲。解放后逐步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频繁,广州曾举办国际粤剧节,影响甚大。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收融汇外省音乐文化,并逐步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和演奏手法的产物,充满时代色彩和变革精神,以清新明快、优美动听旋律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因而成为流传最广的中国地方民间音乐。
作为粤曲、粤剧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广东音乐(粤乐)在广州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影响。
广州文化艺术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