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河北落子

河北落子

传说,约在1730年左右,杨派落子就开始了活动。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1903年,传到第四代梅盛林等人时,又增加了扇子的表演,分为五鞭、三板、二扇。因而,落子舞的动作相应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文落子的基础上,适当的吸收了一些戏曲中的动作和技巧,与落子舞的动作相揉合,增添了热烈、健壮、欢快、豪爽的气氛,加强了舞和武的成份,使歌的成份相应减少。当地人民称之为武落子或风秧歌。

落子有文武之分。
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据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当地人民称之谓文落子或小风流。
落子也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员的增减,服装头饰的更换,完全根据人物、内容的需要而定。

据说落子主要有两在流派:一派是以南皮县杨八庄子的梅盛林老先生为代表的杨派落子。
如《茉莉花》、《放风筝》、《绣手绢》、《老妈叹》、《相思》、《探情朗》、《小天台》、《鸡女悲伤》、《尼姑思凡》等。在道具配备上,只用鞭、板,不用扇。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每代艺人都对杨派落子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发展,使它日渐完美起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那时只有四鞭表演,后改为四鞭、四板的表演。文落子以歌为主,舞的成份少一些,往往把几支民歌联起来表演。在道具的配备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只用扇表演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落子大都已成为由同等数量男女表演的集合舞。

落子系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
辛亥革命以后,妇女缠足开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装的踩寸子也开始被淘汰。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