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而烧3斤6两纸钱,名曰烧倒头纸或落气钱,供死者去阴间的路上用。旧时子女要跪在老人床前送终,直至落气。火化推行后,寿木淡出,以前寿木生意很红火,北门金华街就是集中销售棺材的。老人气绝时要放落气炮(升天炮),并立即将尸体从床上移至木板或凉床上,俗称晾尸(以防假死)。若无子孙送终,被认为生前做了恶事;人子未给父母送终,必被嘲笑批评。大门贴孝对一副,如有门神,必拿纸钱将门神头部贴住。神龛、祖先灵位,用纸钱或白纸条架成十字贴上,以避邪秽,待丧出复原。
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包括寿木、老衣。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寿木即棺材,老衣即人去世后穿的衣服。以白布或纸掩其面,撤下床帐。租佃他人房屋,须钉一红布条于大门门楣上,表示给主人挂红。
老人临终,家人要急赶回家送终,听临终者嘱咐后事或见最后一面。据说不这样做死者如陷天罗地网,寻不着出路。后事还包括请阴阳先生看墓地,用石料砌好墓穴。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
老成都“打丧火”的七道程序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