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厦门风俗

厦门风俗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厦门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正月初三忌拜年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
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

“天公生”

以前,在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
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