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汉族民间舞翻山铰子

汉族民间舞翻山铰子

搬到方桌和长凳上去表演,并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艺术技巧。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男子舞蹈。
深受山区人民喜爱。建国后,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渠县、通江、南江、巴中等地。为了有所区别,便把原在院坝、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铰子统称为“平地铰子”。他教出来的徒弟,都是又会吹唢吶又会刷铰子……”又据营山县老林区艺人谢元照等忆述:“早年有一个叫聂信忠(又名聂老五)的人,到平昌做生意,从胜漆的民间艺人那里学打《翻山铰子》,以后带回他的家乡──营山县老林区明德乡,开始在当地传播。由于技巧性强,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a以后发展了双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种表演形式。在每场表演中,各种形式交替进行,使演出更加丰富多采。动作舒展灵活、刚健粗扩,气氛欢快,十分红火热闹。《翻山铰子》就是其中之一。殁于1944年,享年六十九岁。形成了“高台铰子”-这一新样式。建国前,主要分布在平昌县的西兴、响滩、白衣和相邻的营山县老林、双河一带。近年来回各地艺人竞相创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铰动作。
汉族民间舞·《翻山铰子》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四川汉族民间舞有39种85个节目。
”根据以上调查,按师徒传承代数的时间推算,最迟约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平昌和营山两地已有《翻山铰子》的活动,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翻山铰子》的表演,艺人称作“刷铰子“,在唢吶和锣鼓的伴奏声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
《翻山铰子》源于何年?据平昌县高峰乡艺人厥清太(1926年生)口述:“我师父是龙岗乡的苏兴太(享年七十八岁),八岁时向本县一位民间艺人(佚名)学吹唢吶和刷铰子。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