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澎湖的“牛柴”和“金薯”

澎湖的“牛柴”和“金薯”

”这就道出了那里百姓一年四季靠番薯、土豆为生的情景。有句诗云:“更从牛后传餐火,曝向斜阳胜采樵。”澎湖其所以贫,主要的是因为那里贫瘠无水,风又大,且常常是大风中夹带咸雨,浇洒岛上,使得那里草木不易生长。澎湖不易生长青草,牛何来足够的饲料?但那里有的是番薯藤、土豆叶,足够牛吃饱。岛上的人除了从事畜牧业外,多靠捕鱼为生,人们称为“海上耕作”。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想出了储备的法子,好天气时多晒一些积藏起来,以备雨天使用。番薯容易种植,产量也高。它既可熟吃,也可生吃,还可切细晒干储藏,成为终岁粮。”山不长树木,地不易生粟”。由于气候暖和,每年生长两季,遍地皆种。有诗写道:“—一碗糊涂粥共尝,地爪土豆且充肠。切细晒干的番薯称为“番薯米”。
过去人们把澎湖同厦门、金门以及海坛称为“闽海四岛”,说“厦门富,金门贵,澎湖以贫闻。
有诗云:“天生甘薯海牛餐,细切银丝日炙于”。

澎湖岛上不长树木,也不产煤,老百姓煮饭、烧水、取暖等都成问题,为了对付艰难的生活,人们把牛粪晒干当柴烧,取其名曰:“牛柴”。
”那是指牛粪当柴烧这件事。

要使牛多拉粪便,首先要让牛吃饱,这得有足够的饲料。
原来澎湖因其风大,所以老百姓多种番薯和土豆,以解决粮食问题。只是牛粪需要晒于才行,如果碰上雨天可就难办了。人们以海藻、鱼虾,杂薯米为靡,煮起来叫“禾粥”或“糊涂粥”。种植这些作物好处是藤多,牛就有了饲料。说来也带有诗意。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