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祭奠文化: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

祭奠文化: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

除了集中于上述的丧葬和守孝期内,烧纸祭奠也散见于此后的其他日子中,如死者的忌日、各种祭祀年节等。

在诸多祭日中,“五七”和“三周年”最为隆重,俗称:“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
做七习俗源于何时何地何种观念,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即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备;相应的在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七日散尽而人最终归西,故有以七日为忌,每七烧纸祭奠的习俗,称作烧七。其中烧祭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即在不同的时间点,通过焚烧冥币、明器、纸扎等祭奠死者,民间常见的有“烧七”、“烧百日”和“烧周年”。
在中国的传统丧葬礼仪中,流行着多种多样的奠祭方式,如哭祭、文祭、烧祭、供祭、酒祭等。


烧百日,指在亲人死亡满百天时的祭奠,依此类推,烧周年,指满一年的烧祭,第二、三周年也有相同的活动。


烧七,指从死者亡日算起,丧家每隔七日到坟地烧纸祭奠一次,直到七七第四十九天为止。


烧七,亦称做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奠祭习俗。
不同的烧纸祭祀含义略有不同,如丧葬期内的烧七多是对亡灵和鬼魂的祭祀,之后的烧祭则多为祖先祭祀。其大致内容是:在死者初亡后的四十九天内,亲属每隔七天开设一次斋会,奠祭亡魂,前后共七次。”下文就烧七和三周年这两个祭日,稍作介绍,以期对民间祭奠仪式有所了解。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