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古牌坊 客家人文化风尚的传承
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在古代,牌坊只有路牌的作用,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体现功名或装饰的门楼。有“石匠之乡”美誉的五华县现存的龙门第和牌坊及梅州大埔县茶阳镇的父子进士牌坊,均从外观设计上夺人眼球。精湛的雕工技艺加上父子同中进士的佳话,以牌坊表彰前人,并向世人展现着当地文风的世代传承。该牌坊雕工细腻,其亭盖、横匾石梁刻着“双龙腾云”、“双龙戏珠”、“双龙衔花”等图案。在梅州,有展示客家“等郎妹”忠贞不渝的贞节牌坊,还有彰显功名的进士牌坊及极具地方特色的石楣杆。”朱迪光说。为使牌坊愈加美观,古人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牌坊设计中,其设计集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礼教、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等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两侧小门顶端有“双狮滚球”、“花鸟动物”图案,石梁顶端均镶着一块麒麟石雕匾。在梅州地区则以四柱三开间的门楼式或冲天式牌坊为主。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在石牌坊的雕刻也被广为应用。石楣杆上多刻写‘某年某科进什么中什么第几名’等字样,其等同于当今的高考成绩表。
牌坊,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古时候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不管是石楣杆、进士牌坊还是贞节牌坊,建成后均有激励的作用。
据了解,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为配合梅州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梅州将继续深挖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进行综合整理,不断完善历史文物的保护性开发,以吸引更多人到感受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广东梅州市如今仍完存众多古牌坊,的如父子进士牌坊、龙门第牌坊等,其与梅州深厚的文化相融合,向世人展现梅州的文化风尚。雕工精湛、设计巧妙、美观大方,是极少见的石雕艺术精品。都是鼓励后人学习前人的优良传统,还有表彰及光宗耀祖的意义。
”朱迪光说。
由于各地民风、经济、气候、建筑材料等条件有异,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大小程度不同,牌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数量并不均衡。该牌坊是为了纪念当时父子同中进士,父亲饶相(江西按察副使),儿子饶与龄(中书舍人)所立。“石楣杆等于是客家地区的特色牌坊,专用于读书人。“古代牌坊可以分为石制牌坊、木制牌坊、夯墙牌坊三种,南方主要以石制为主。
记者近日特地深入给地探寻这些古牌坊。因此,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
位于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的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