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现代结婚不再置办的四样另类嫁妆

现代结婚不再置办的四样另类嫁妆



随后的战国时期,嫁女要陪送嫁妆已成普遍的社会风尚。
清人徐珂《清牧类钞·婚姻类》记录了一条当时黑龙江陪嫁风俗,当地有钱人家置办的嫁妆,一般有“鞋四十只、衣三十袭,包金首饰两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么的,也都列入清单。这是女子对其未婚夫说的,大概意思是,你驾着马车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作贽”,也叫“奠雁”。

在古代,能当嫁妆的东西不少,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反映卫风的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经考证,这只漆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只女性梳妆用品。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相当于今国家土地资源部部长的司徒一职,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如1986年在湖北荆门包山发现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只“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格外人注意。

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当时民间也亦然。
那么,古代什么时候嫁女儿要陪嫁妆的?从史料来看,陪送嫁妆的风俗,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出现。《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奁盖壁上绘有一幅出行图:整幅画面由26个人物、2辆骖乘、2辆骈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另有衬托场景的5棵大树,所反映的内容便应该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

猪、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之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了。

“嫁妆”,即娘家嫁女儿时送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嫁资”,这是至今都在流行的出嫁习俗。
从考古发现来看,那时的嫁妆还很丰富。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