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治丧时必请祭祖者八人穿青红各色祭衣,在死者灵前嘴诵,或祖先前歌舞,名曰功德。或一两日,多至七日。“重做功德,门竖一幡,上书死者姓名,灵前杂列鸡黍,畲妇七、八围棺坐哭,用麻干为方格,高阔尺许,外湖以纸,中置纸绽,名之曰库,非持竹鞭甑,且鞭且祝曰:阿娘气平平上,或曰阿爷气平平上,或曰孝子饭。来人多是其兄或其弟。有的地方还要“拾娘家”,即两人手臂相交,其舅坐在上面,抬进屋,孝子跪在灵台后,娘家人进门后,先向外拜三拜,表示接他家的香火,再向里拜三拜,表示把娘家的祖宗安放在这里,再拜棺和灵位。如果来人是长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则穿孝衣。若是墓穴风水不合,则另择它地,两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拾骨骸盛于陶瓷之中另葬。
接娘家
是浙江丽水地区畲族的丧葬风俗。娘家人来时,在村外放鞭炮。未作功德则不得葬,葬则认为不吉。
送葬后还要做“头七”、“二七”、以至“七七”四十九日的祭扫活动。
焚烧入罐
这是畲族的传统丧葬风俗。外筑坟头墓碑,谓之大葬。”
进行土葬的畲族地区,还有请斋公念经起度做功德。其中多长,辟相击节,主丧者盘旋四舞,乃焚木拾骨,置诸罐,浮葬林麓间,将徒则取以去。据《闽桥酋轩录》记载:"人死刳木纳尸。葬前请风水先生选择地穴后打洞,把棺木滑入洞内。这时孝子孝孙们拿香,按长幼依次跑在门外迎接。
大葬、小葬
历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有的地区则实行土葬。当稍上年纪的妇女死后,家人要通知其娘家人来吊唁。历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人死,则停棺于野外,经数年后,举行火化,将其灰烬贮瓶内,埋入土中。
立墓碑,谓之小葬,即二次埋葬。
功德
《建德县志》记载畲族的丧葬仪式。娘家人第一个过来时,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将他们扶起来。
丽水地区丧葬习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