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衰落,河灯文化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传承和发展。河灯的制作融合了纸扎、竹扎、剪纸、彩绘、糊裱等多项工艺手法。河灯也叫“荷花灯”,传统河灯一般是在纸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滏阳河灯从唐代家户单一放河灯,经宋、元两代孕育、传承和发展,逐步演变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河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岸上有“火龙”、跑灯、烟花等种类;水中有龙船、河灯,跑灯人完成陆上表演活动后,弃陆登上八条鱼鹰船,在水面上围绕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表演跑灯。
马头镇和张庄桥村放河灯有固定水域段,沿水流方向放河灯。河灯文化和当地特色商贸业兴衰有难以隔离的历史情缘,传承至今生生不息,内涵、形式日渐丰盈。发掘、保护和发展滏阳河灯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周边方圆二十余里的群众前来观看,放河灯人数达三万余人,已成为马头镇、张庄桥村一带的一大文化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邯郸市马头镇位于邯郸市主城区南15公里,张庄桥村位于邯郸市正南方,都在滏阳河畔。传统河灯使用木质底座,所用的纸张为了防水一般都经过蜡或油处理,现在河灯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使用的材料已不局限于纸和木,其造型也更为丰富。”故名滏阳河。
明、清两代,因航运的发达,这一代商贾云集,以河灯为寄托的各种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动随之风行,河灯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滏阳河绵延通畅数千年,滏阳河灯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北沿滏阳河一带河灯文化的源头和缩影。《魏都赋》注云:“鼓山又名滏山,滏水源出山麓。张庄桥河灯最常见的造型有花鸟鱼虫、十二生肖,大型的有“夜观春秋”、“八仙过海”、“双龙戏珠”等。
滏阳河灯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娱乐性和独创性,成为中原河灯文化的代表之一。
邯郸民间风俗 滏阳河灯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