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游龙舟·抬五帝·跳旗

游龙舟·抬五帝·跳旗

所谓的“船会”的主要内容“游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是纸制龙舟,龙舟上有二十四位神像,分别为船头的大王雷万春,船尾的小王南霁云,中央制一小庙,庙中的神像为张巡和许远,还有十多尊形态各异的勇士神像分列龙舟前后,另外还有一尊奇特的神像是“二脸驮太子”,相传“二脸”为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佛教菩萨名,为梵文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详情>的化身,在她肩上坐的是太子,龙舟的两边有八名水手,呈划船姿势,龙舟、五帝神像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制作艺术。石川的“船会”与伏岭的“徽剧[¡]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名徽剧。徽剧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详情>”、北村的“祭社[¡]祭社,客家人叫担社,这是一种地方传统祭祀习俗活动,乡民们认为通过担社,祈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详情>”、湖村的“秋千抬阁”并称为徽州民间艺术中四大精粹。下午“祭旗”,各隅旗手扛着大旗围着祭旗坛跑三个圈,考验着旗手的耐力和力道,比较哪隅跑的圈数多,坚持到最后,哪隅就获最终胜利,获得全村人的尊敬。两姓族人选派出身强体壮的值年壮汉,组成一百四十余人的游艺与竞技队伍,抬着塑立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神像的神船走村串乡游艺,展示民族威风。

石川船会又称善会,每两年一次。


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从南宋开始,经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一套完整的民间游艺项目,保存着几百年来特有的民间艺术风格,成为绩溪民间艺术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每年春节,三十岁值年的青壮年牵头组织举办以纪念唐朝抗击安史之乱叛军,死守睢阳而亡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等先烈为题材的大型船会游艺活动。活动分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三部分。

2010年,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宣城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年7月,又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船会”中,游龙舟为重头戏,龙舟从村头抬到村尾,又回到村头,来回两三次,每到一处宽阔地带,抬舟的几十人把龙舟放在手肘上,身体靠着龙舟,游荡起来打圈子,称之为“荡船”,很费劲,也很开心。

“游龙舟·抬五帝·跳旗”源于绩溪县伏岭镇中心地带的石川村及周边村落。
游龙舟,抬五帝与跳旗活动队伍庞大,活动场面热烈壮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及历史意义,并且为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展示民族英雄历史人物是极好的艺术形式与载体,该项目从宋朝开始并延传江南一带,在古徽州古村落尤为盛行,广泛流传。

“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一般在农历大年(有闰月年份)的六月份举行。


“跳旗”,是船会最精彩的一天,上午是“跳旗”,就是擎着大旗赛跑。
同时进行以纪念五帝为主题的跳旗比赛(赛旗游艺),显示技艺,增强节日气氛,烘托祥和氛围。最后,把旗扯下,烧掉,祭旗结束。
出处/作者:章丝雨(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