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该出的钱都要出,能去的都要去。
农历七月十五,是乡下人最重视的时节之一,俗称“鬼节”。距清明节还有一两个星期的光景,每个姓氏中几个为首的就合计着清明该怎么做,今年哪家做东,每户出多少钱。石碑断了,字迹模糊了的要更换,拜台倒了的要及时砌。
也许是一年过了大半,劳累了大半年的人们,想找个理由犒劳一下自己,这天饭桌上的饭菜像过年那样丰盛。大人、小孩一齐跪在拜台前,边烧纸边小声叽咕着“某某老人,我来接您回家过年了!”
不管是清明祭祖,七月半过“鬼节”,还是小年时“接祖宗”,一年三上坟山,都是不忘先辈,寄托着人们虔诚的希望和无限的哀思。除了上坟山烧纸以外,傍晚时分,还要端上三牲礼,摆在大门前,烧一堆纸钱,边烧边呼唤着已故老人,叫他们来收钱,然后祭下茶、酒,磕了头,再回家吃晚饭。选择个好天气,或开着车子,或步行,来到坟山,插上标记,烧一叠纸钱,放一挂鞭炮,奠上三滴茶、酒,虔诚地磕三个响头。那是些急着打工挣钱,等不到清明节就要出门的年轻人,过完元宵节就到坟山上祭祖,烧香磕头,祈求亡人在天之灵保佑他们在外平安、赚钱、发财。带上小孩一是让小孩熟悉自家的坟山方位,二是祈求九泉之下的老人保佑子孙会念书。许多讲究的人家还要用铜钱在黄裱纸上凿上钱印,以示阴币的真实有效。
清明节扫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吃罢早饭,大人领着小孩,拎着香纸箩上坟去了。所集的钱用于购买香纸爆竹、就餐、请车。
腊月二十四“接祖宗”烧的香纸灰还没有被雨水冲刷掉,正月的坟山上又添了新的香纸灰。按照姓氏,再分房头,同一房头的又分大房头、小房头,五代以上的老坟按大房头去祭扫,三代以内的分小房头去做。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在正月就把清明做了,留守在家里的大部分人则把清明节搞的热热闹闹,风风光光。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乡下小店显得格外忙碌,除了年货之外,香纸、爆竹的销量也特别大,仅这方面的开支,一般节省的人家也在200元左右。只要在家里过节的人,同样要到坟山上烧香拜祖。
安庆风俗 一年三上坟
出处/作者:宜城闲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