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祝寿民俗 偷来寿碗好吉祥
合肥民间俗信“寿材”,谓老人寿终正寝、享福尽寿之意。故寿材又戏称为“嫁妆”。因此故,合肥民间有许多家庭,常在老人进入暮年(多在七十俗称古稀之年)之后,即提前做寿材,此俗一是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让老人对后事放心,二是谓此可“冲喜”,得保老人安然无恙,免灾长寿。凡家人有病,医治无效,深知没有活命可能的时候,人们便认为此人寿到,只能借寿给他,以求延寿。
做寿材,俗称“做老房子”。寿衣一般以棉、麻布为主,忌用绸、缎。如果病人出乎意料地转危为安,人们就认为老天已经准许借寿,因此要焚香许愿,答谢苍天。“借寿”礼俗就建立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扶贫济弱、修桥补路都是善举,可以积德。甚至还有“添寿”之举——旧时不少地方年过五六十的人都有寿米缸,平时总要在缸中放上几斤米,不能断,表示延年益寿。
寿衣,寿材,过冥寿
旧时,在合肥寿俗中,还有做“寿衣”、“寿材”,过“冥寿”等特殊风俗。出借寿数的多是病人的子女或亲戚至友,并且必须自觉自愿,否则不会灵验。
合肥民间信仰认为,寿命在天,寿数有定,该活多大年纪就能活多大年纪。冥寿亲戚朋友有送纸扎绽者,也有登堂拜祝的。老人到知命之年后,子女便为父母做“寿材”。缸里面的米平时不能动,只有做寿时才能舀一些出来煮干饭,敬给老人,表示儿女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但此俗信在合肥民间并不多见,只有极少数富裕人家担心“断后”而为之。每年尝新节,即新米上市,儿女们要选上好的白米,倒入缸中“添寿”,亦称“养缸”。也叫做阴寿,指祖先亡故以后,每逢整十,子孙设神像或神位于堂中,对之行礼,设坛延僧,诵经礼忏,以此表示后人的孝念。一般选在闰月,民间认为,三年一闰,由余日积累而成,可以延年益寿,俗谓“闰年闰月一百岁”。假如病人一命归天,出借寿数的人也要烧香祷告,取消前言,以免冥府阴司的阎罗判官阴差阳错,把出借人的寿数误判给了别人。
添寿与借寿
人们相信行善积德延年益寿。
每当老人到了知命之年(五十岁)或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子女便为父母制作寿衣,即老人百年以后所穿的老衣。借寿时,出借寿数者要斋戒沐浴,虔诚拜祷,祈求老天爷允许借寿。不过,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就产生了可以积寿、增寿的象征性行为,诸如诵经礼忏、烧香祷告,庙观施舍,放生,抄写经卷等。
做冥寿,是一种特殊的风俗,在民间已逐渐消失。因此,寿数就像个人财产一样可以出借、转让。
出处/作者:王贤友(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