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 > 民俗节日 > 福建莆田中元节习俗

福建莆田中元节习俗



据说中元节的风俗,是唐代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在旧时,每年中元节,莆田戏(或莆田木偶戏班)必演的传统剧目是《目连戏》(上本《傅天斗》36出、下本《目连救母》78出,上下本《目连》共114出,据说能演出七天七夜)。
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莆田岁时记》记载:“是节焚化以纸钱为巨,焚化时,火焰上天,故俗称‘公妈热’。”其实是民俗中从十三日“接公妈”,持续至十六日“送公妈”止,这些天“公妈”都回家,很挤,故热。还有一种可以加入花生的叫薏粿,也有“薄荷糕”,其做法是:用上等冬米舂细、过筛、拦上白糖、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同时还加上少量薄荷,故名薄荷糕。七月十三,已出嫁的女子领夫婿携儿女回娘家哭奠“送纸”,祭品为果品、猪头、猪脚、金粿、米糕和纸箔等,故为“十三、十四,挑来挑去。这期间,家家户户都在祭拜先祖,准备的祭品祭祀祖宗。一般有做金粿、炊薏粿、炊薄荷糕、烧纸钱、放水灯等活动。所以,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据传说,七月半是主管人间祸福的神灵——地官,来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

初九日起,家家忙着做“薄荷糕”和“金粿”;从七月十一和十二,家家户户会预先摆设祭品,恭请祖先返家,俗称“接公妈”。金粿是用干旱稻草、干黄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成为含碱的“金水”和糯米磨粉搅拌成浆,蒸成带金色的米粿,也有用小米磨粉拌“金水”蒸成金粿。
因此,在中元节期间,民间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风俗。为此,七月半也称“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莆田百姓称为“七月半”,又叫中元节。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仙游人在“七月半”来临就忙着。有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赏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
拜祭地官是尊奉神灵;祭祖是为了尽孝;普度,是为仁义。其基本内涵,是民间百姓寄托对祖先的追念产哀思。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七月半期间,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亲人,赶回家乡,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


“七月半,公妈热”,一般指中元节正处于立秋处暑之间,气候炎热。所谓“立秋处暑,热死老鼠”。


因为是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所以莆田人在农历七月不敢迎娶,以为中元节开了鬼门关[¡]鬼门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据辞海条目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西,介于北流…详情>,恐中邪招灾。七月半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纸”,《莆田文化丛书·民俗风物》载,凡是已嫁的女子,娘家父或母逝世的,必须备办祭品,十五日之前回娘家致祭。



中元节晚上,莆田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孟兰会,沿海民间也有“放水灯”的风俗。

所谓“放水灯”,即用白纸叠折成各种花朵、船只,在中间点上蜡烛,放飘水上。
考其来源,最早的当是佛经。即取材于《佛说盂兰盆经》和《佛说报恩奉公瓦经》《撰集缘经》《杂譬喻经》等佛经。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