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 > 民俗节日 > 福建莆田农村“普祀”习俗

福建莆田农村“普祀”习俗

此后,李世民便食得安睡得稳了。有个僧师建议作万缘超度亡魂,可保平安。自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月廿九日,全县各地不一,都有“普祀”的传统节日。仙游县志载:“十月十,亦称普祀日,俗称祀孤”。从此,每逢这天,佛教徒就举行“盂兰盛会”仪式。

此仪式,初唐时相当流行。


祭事完毕,群众便可取回各自的饭菜,叫做“鬼仔饭”,讲究卫生的人家,剥掉表皮饭粒给鸡吃,有人说吃下这种饭菜,会胆子大云云。
南宋时,战患频仍,超度亡魂无法同一日了。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听来感人肺腑,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但那时已过立冬,深夜凉意阵阵,野风吹得火花摇曳,“花衣”也点烧了,火光忽明忽灭,好像阴风扑来,有点令人毛骨悚然。门人弟子或附近的农户,每家都备好白米干饭和青菜汤等,还有烧纸钱和“花衣”(五色纸贴着衣衫和裤子,平摊在地上)。据《盂兰盆经》说,有个叫目连的人,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超度。佛令他农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数万众僧,即可解脱。此外,还有群众性“普祀”,比较简单,以自然村为主,某日为统一时间,集体的形式,各家摆上饭菜,点上香烛,烧些冥银,不久,便可取回家。

七月中元做法同上,正月上元无“普祀”。
据史载和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死人无数,屠兄杀弟,一统天下后心绪不安,常梦冤魂索命,寝食不安,召大将秦琼、尉迟恭夜夜守于寝宫,日久,两大将不堪其劳,改为画像,是为门神之始。

明代莆田林龙江先生创立的“三教合一论”,在莆仙建筑三教祠达千个以上,每个三教祠每年都有“三元”祭祀,其中七月中元、十月下元都有“普祀”之项目,举行“舍衣”超度无主孤魂。
然后点烧香烛,而“舍衣”是在深夜进行。


锣鼓呐齐鸣,三教先生开始做道场了,经文很长,念唱很久,依稀记得有:“……虎咬之人、溺水亡魂、路边车祸孤魂及客死他乡种种不幸的亡魂,前来领食、领衣、领钱……”。
李世民准奏,在中元这一天,作盂兰盛会,征召僧尼二万余人,超度亡魂七七四十九天,民间则家家户户,烧纸钱、衣物、撒米饭等,以祀孤魂。
仙游有句顺口溜:“九月九冬满洋红,十月九冬满洋空”。
在祠旁或旷地上,搭个简单小牌坊,两边贴上白纸黑字的对联:“十月盂兰超佛子,下元佳节度幽魂”。明莆仙林龙江先生定中元和下元。这其间有个习俗叫十月十日。

“普祀”习俗,起源于佛教仪式的“盂兰盆会”,为梵语译音,词义为“救倒悬”。
大家都知道,稻谷开始成熟了,到十月底收割结束。

现在有的地方称“田了节”,正好是农忙已过,松驰体力、尝鲜,迷信色彩淡薄了,祭祀是祈求来年更丰收。
出处/作者:陈金燕(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