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浴佛节与勤佛日
早在唐代,已有无等禅师于南安九日山无等岩刻上“泉南佛国”四字。是日,民间无子者,可用薄饼供九子母以乞子。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节日,但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腊月的尾敬最热闹,从凌晨一直持续到天明午后。这种活动,也是闽南宗教民俗的特色之一。
“勤”,即闽南语绕圈的意思,最开始,是寺院师父们一边绕着大雄宝殿走一边念经,为寺院内部活动,后来寺里决定每月廿六,开仓赈济灾民。
每到此日,黎明之时,即有数百善男信女,涌入开元寺中,由一名僧人带领,引诸善男信女向佛行李之后,即在天井之中,不断绕个大圆环而行,僧人手执木鱼[¡]木鱼是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详情>,边敲木鱼边诵经,诸信女善男跟在后面,排成一个长行列,环绕而行,口中不断念经,直至念经到了一个段落,才告结束。至初八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全寺僧侣和信徒们用香汤为佛像洗浴,作为佛诞生的纪念。北宋之初,泉州奏僧尼未度者四千,已度者万数,其后因宋王朝滥卖度牒度僧,僧尼队伍更是迅速膨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盛于唐宋时代,闽南各地佛寺甚多,如漳州有南山寺,厦门有南普陀。
相传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地善男信女,于此日备办香楮贡品,到附近佛寺顶礼膜拜,以求冥佑,此俗由来已久,延续至今。而古城泉州,于唐代即兴建规制宏敞的开元寺,五代时建承天寺、安福寺、福清寺及崇福寺,宋代又建晋江东石岱山南天寺和围头卓望西资岩两大寺院,各雕三尊高大石佛像,这些寺庙大多数供奉有释迦牟尼如来佛。
慢慢的,每月这一天,香客百姓都到开元寺来吃斋面、参加“勤佛”仪式。
勤佛形式结束之后,由开元寺僧提供给参加勤佛者一顿早点,经常是素面汤或米粉汤这一类简单食品,而参加“勤佛”活动的众多善男信女,也经常捐献一些钱钞供佛寺“添油”,这样在经济上有了互补,勤佛活动才能够月月持续下去。如来佛的佛诞是四月初八,俗称此日为浴佛节[¡]浴佛节,亦称“佛诞节”、“浴佛”、“灌佛”。佛教传统节日。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生时,有9条龙口吐香水,…详情>。每逢此节到来之前,泉州的寺僧们要于四月初一日遍走间巷,募化人家,名曰“洗太子”。古代泉州佛教如此兴盛,自然会在岁时节日民俗上有所体现,这就是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又名佛诞节。
与佛教活动有关的风俗为“勤佛”,每月农历二十六日于泉州开元寺举行。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