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人的歌与丰富多姿的舞配合紧密,墨江一带流行的“跳歌”就是一例。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有人口82280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领唱者亦常根据场面即兴编增歌词的内容。一个村寨跳歌,经常邀请外寨的高手参加,跳歌之后还要举行歌咏比赛,宛转悠扬的山歌在村寨的夜空中久久絮绕回荡。跳舞时先由能歌善舞的“冒少头”领舞,伴随着铓锣与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自动围成一圈,边跳边朝逆时针方向移动脚步。
布朗族地处海拔1500米至2300米的亚热带山区,群山峻岭间密布着参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甩调激昂抒情;宰调欢快活泼;索调用小三弦伴奏,适合唱习俗歌曲;缀调则用于盛大舞会中的对唱,多颂扬蒸蒸日上的新生活和民族的英雄历史人物。这里雨量充沛、四季无霜,盛产桐油、香樟等经济林木。
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弹各种乐器,练唱各种曲调。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一群小伙子在里圈作虎步跳跃,他们时而分散与姑娘轻声对唱,时而聚合临摹动物行为舞蹈,如此反复循环,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舞姿轻盈而优美。布朗山上的曲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种。节日里的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以迎接太阳。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的意思,因舞步不同有“二则歌”和“三则歌”的区别。
圆圈舞是布朗青年最热衷的集体舞。
布朗人喜欢歌舞,每逢年节总要纵声高唱,翩翩起舞,欢乐到深夜。布朗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旱稻、棉花与茶叶,其聚居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产地之一。
现在,宋坎节的内容比过去有很多改变,除以往的传统活动外,又增加了文娱节目的表演和体育比赛,更为人们所欢迎。
厚南节又称“桑刊节”、“宋坎节”。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布朗族厚南节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