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春节习俗-逛庙会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