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
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1945年4月27日,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当然,姓氏最早也只有统治者和贵族才可以用。
奥地利姓氏主要来源于职业职务的名称,如男低音歌唱家路德维希·韦伯(英语:ludwigweber,德语:ludwigweber,1899~1979)的姓氏“韦伯”(weber)意为“织工”;此外还有地理名词或地名,如化学家约瑟夫·玛丽亚·埃德(英语:josefmariaeder,德语:josefmariaeder,1855~1944)的姓氏“埃德”(eder)来源于德国西部的一条同名河流;其他还有描摹性格外貌的词汇、动物植物的名称以及工具器物的名称等都可以用作姓氏,如作曲家罗伯特·福克斯(英语:robertfuchs,德语:robertfuchs,1847~1927)的姓氏“福克斯”(fuchs)意为“狐狸”,等等。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这个名称。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1995年,加入欧盟。1999年,加入欧元区。
与其它很多国家一样,奥地利人原先没有姓氏,随着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德国人名中的姓氏也被带入奥地利。1804年,弗朗茨二世(franzii,1768~1835)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居民中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另外还有大约9%的外国人。约有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6%信奉基督教。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年,开始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278年,鲁道夫一世从奥托卡二世(p?emyslotakarii,1230?~1278)手中夺取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1867年,与匈牙利合并为一个共主邦联——奥匈帝国。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截至2005年7月,人口为818.47。
奥地利全称奥地利共和国(英语:therepublicofaustria,德语:republik?sterr)。国土面积8.39万平方公里。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其中原先内莱塔尼亚的一部分形成了今天的奥地利共和国。1918年11月12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0世纪,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进驻奥地利,从此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覆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的地位和威信等同神圣罗马帝国。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rudolfi,1218~1291)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德语为官方语言。
旧石器时代此地已经有人类活动。
奥地利人名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