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法会上“放焰口”的由来

法会上“放焰口”的由来

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译为“焰口”;又可理解为脸上冒火,也译作“面燃”。现代汉地佛教寺庙放焰口所用的仪轨,大多采自《华山焰口》,但南北各地小有区别,音韵声调各存异同。其中集成性的修订本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订《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但你在三天之后,也会堕入饿鬼道,变成我这样。从此以后,施放焰口,饿鬼都得到超度。
后来,此书在实践中屡经修订。佛说:“你若能给众多的饿鬼施以饮食,不但不会受堕,而且能延年益寿,遇事吉祥。

焰口的缘起,据佛经所说:阿难尊者在林中坐禅时,看见一个饿鬼,形容枯瘦,面貌丑恶,喉细如针,脸上喷火。
明代,天机禅师撰订《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世称、《天机焰口》。饮食到口,则化为火炭,故长年受饿。”阿难听后大惊,便急忙到佛前哀求救度。”阿难请问施食之法,佛为他说《焰口经》。
放焰口是佛教寺庙中经常举行的佛事活动,全称是“瑜伽焰口施食仪”。
据说他是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佛教菩萨名,为梵文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详情>所变化,故又称面燃大士。

佛教放焰口的仪轨,最早的依据是唐代不空所译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他对阿难说:“我生前悭吝,贪不知足,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变成了这般模样。

现在,各地寺庙都经常举办放焰口活动,有的是在水陆大会之后举行,有的是单独举行的。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