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白露山得名趣谈

白露山得名趣谈

白鹭属涉禽水鸟,羽色纯白,嘴长而尖,颈细长,头部后端有白色长羽数本,背胸部有簑毛一样称为饰羽,脚黑趾四,先端有钩瓜黄录色,善于沼泽中捕食鱼类。
白露是农业二十四个气节之一,演“白鹭”为“白露”让劳动的农民更好地把握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季节,面对不忘。

说来也巧,白露对虹霓,白露山下有一个虹霓山村,“虹霓”与“白露”同属天文中现象,实有奇缘。


考证“白露”一词,早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春秋时代《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
身居白露山下的黄傅,明代人,弘治间举进士,官至贵州道监察御使,清苦自持,是一位勤政、廉政的好官。《大载礼》“夫露者,盖阴阳之气。神灵之精。”《论衡》有“甘露味如蜜,王者太平之应”。”有“含天乳之纯英”。唐代兰溪人,官同副宰相的舒元舆策动“甘露之变”以除宦官仇士良应太平,后又有传白鹭山之“鹭”演为“露”也许与“甘露之变”有蛛丝马迹。后来由环境地理的改变,“鹭”与“塘”均不见。

有人说“鹭”改“露”或许是受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影响。
而今偕音名白露山。

相传远古时代,兰江西岸这座无名山旁是一片沼泽湿地,是白鹭觅食栖息之处。
无独有偶,类似同音字之改名上华的路塘村明代为鹭塘,《应氏宗谱》载有成群白鹭常觅食于该塘。
白露山本名白鹭山,又有玉带山之称,坐落于兰江西岸黄店镇后侧,今测得海拔445米,现列为市级风景区。
他有诗:“死卧溪山鬼也清”句,自号白露山人,著有《白露山遗稿》等。汉武帝故事里有“帝以铜作承露盘,有仙人掌擎玉盘,以承云表之露。夜晚成群栖息于靠河泽边的密林山中,久而久之,如此自然现象,当地人就把这座无名山称之白鹭山。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