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科举的起源

科举的起源



第三步乡试;秀才是每隔三年参加省里举行的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中了举人就有资格任知县及府州县的学官;所以当了举人就称老爷了。
童试和院试只是预选形式。秀才叫生员也叫相公。这叫童试;每年举行一次。
科举制是隋文帝杨坚时代开始,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废止。
担任中正的都是世家大族,致使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第五步殿试;会试考中的贡士参加由皇帝和钦命大臣代理主持殿试。
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科举取士的办法:

第一步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录取的称为童生。


所谓三元及第;即是指的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公元200年,曹丕才取规定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州设大中正,郡国设中正,将本地人物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作为选任官吏的依据。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到第十名是亚元。

第二步童生参加省学政主持的院试选出秀才。
共实施了1300余年。中了秀才就可以在当地注入学籍名册,叫进学。隋文帝之前是九品中正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科举取士。

第四步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各省举人参加在京城礼部参加的会试,考中的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经殿试取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史时的官人法;指定负责查访本地人物的专职。
吏部所任官吏,必须叫中正审查这人家庭的历史名声。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