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漳州伽蓝庙

漳州伽蓝庙

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

庙小,容不下太多信徒,但也有几位虔诚的信徒。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源于中国的道教产生了融合,不少道观里,也供奉着“伽蓝”。确实,对“逢庙必拜”的中国百姓来说,烧柱香,求平安,心里也就获得平衡了。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路两侧遍布着独具闽南特色的“竹竿厝”骑楼式建筑,分布着“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等明代文物古迹。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大些的庙宇都有主持、和尚甚至“工作人员”,伽蓝小庙却是由附近的居民共同管理的。它周边的几户民居主人手中都有小庙的钥匙,如果有人提着供品前来,他们便会主动将钥匙交给朝拜者。
就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上,在小巷顶上3平方米的小屋内,伽蓝圣王俯视了古街的沧桑风云,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

伽蓝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
想拜的时候,走上几步路就到了,它已经成了古街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巧得很,从小庙往巷内走,便是漳州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升祠”,建于明嘉靖年间。

在漳州市的明清古街香港路,有一座庙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伽蓝庙,它建在小巷口的顶上。没有人能说清这座庙何时,有何来历,但它显然已存在了数百年。
从牌坊下的石板路走过一人多宽的小巷口,再沿着木制楼梯,就进入了这个仅容一人转身的小庙。

香港路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始建于唐,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城市的中轴线。
当地官员曾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记载的最小庙宇面积是6平方米,而漳州的这座伽蓝庙只有3平方米,所以它应该占据“最小庙宇”的宝座。

小庙正好位于香港路上的“尚书探花”牌坊边上。


小庙里供奉的伽蓝圣王,与其他地方的伽蓝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的头上戴着一顶官帽。坊间传说:清代重修小庙旁边的“尚书探花”石坊时,不知怎么回事,石坊总是摇晃,立不稳,县令十分着急,忙上小庙烧香,随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蓝头上。
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它显然给小庙抹上了一丝神秘色彩。

“伽蓝”是佛教里寺院的守护者和管理者,相当于现在的物业管理处主任,级别略低于菩萨。
从早到晚,总是三三两两有人前来朝拜,献上香火、香油以及庙内所需的各种用品,而不留下姓名。信徒们还捐款为小庙整修了电路,添置了录音机和佛教音乐磁带,这使小庙具备了“时代气息”。至于拜的是何方神圣,并不重要。
王升在明永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左寺正、抚州知府等职。祠内如今住着王家后人。随后,牌坊便稳如泰山。县令于是下令重修伽蓝庙,并为它戴上了官帽。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这座庙属于大家共同所有。伽蓝小庙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社区庙”,与气派高大的庙宇相比,它显得那么亲切,与民居融成一体。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