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禹城市名字的由来
1961年,恢复禹城县建制。
1993年,撤销禹城县,设立县级禹城市。在春秋战国时期,今德州市禹城市一带属齐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元朝这一历史阶段,禹城县属曹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禹城县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鲁国。
在历史上,禹城市这一县名是唐朝皇帝所赐,并且和大禹存在直接的关系。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祝阿县属河北道。在唐朝时期,道是重要的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唐乾元二年(759年)为阻安史叛军,决黄河以阻,禹城被淹没,城址搬至迁善村(卧牛镇)。
北宋建立后,禹城县属河北东路。1928年,禹城县直属于山东省。
1958年,禹城县并入高唐县。就县级禹城市的历史来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追念先王之恩德,将黄帝后裔分封到祝(现禹城、齐河、长清一带),名曰“祝国”,今山东省禹城市一带属“祝国”这一诸侯国。
后来称祝柯,春秋时诸侯“盟于祝柯”就在此地,自此出了名。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县为禹城县。由此,就禹城这一地名,和大禹有关,并且是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所赐,距今已有接近1300年的历史了。清朝取代明朝后,禹城县属山东省济南府。
到了1913年,禹城县属山东省德临道,次年改属东临道。自东北部顺时针依次与临邑、齐河、茌平、高唐、平原五县接壤。市境南北长约58公里,东西宽约33公里。南宋时期,禹城县属济南府。
最后,公元1130年,从禹城县分出部分地区设立齐河县。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县级禹城市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进入到西晋时期,该地区仍属祝阿县这一建制。北魏皇兴三年(469年),祝阿县县址由古城村迁至阿阳城(现禹城火车站杨城子)。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今县级禹城市一带仍属祝阿县这一建制。
如今,禹城市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截至2018年底,县级禹城市总面积达99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52万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山东省是一个名人辈出的省份。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省会济南。
首先,禹城,山东省德州市下辖县级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省会济南的卫星城,属环渤海经济圈。县级禹城市的地理位置:东经116°22′11″~116°45′00″,北纬36°41′36″~37°12′13″。在郡县制下,秦朝在该地区设立祝柯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祝阿县,县址未搬迁,今县级禹城市一带属之。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