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河南太康黉学(文庙)

河南太康黉学(文庙)

屋顶为前重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脊饰完整。正脊上是琉璃烧制的花卉、二龙戏珠、人物、宝瓶、彩珠、象轮。

弘治十三年建棂星门,弘治十六年修正殿,增建两庑三十六间,塑先贤像。崇祯十五年毁于兵火。
这种建筑风格给我们提供了防潮防碱的实物资料。

二殿还位于中国南北两大结构体系之分界线处,其架构造为南方穿斗式与北方抬梁式之结合体,对于研究我国古建筑史及南北建筑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清顺治五年知县田六善修大殿七间,建东西庑各五间,戟门、棂星门各三间。康熙元年增修东西庑各十间。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建筑在一米高月台之上,月台前青石台阶,殿前为宽敞的月台,月台前是台阶,台阶正中嵌放一块祥龙卧云阶石。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两殿均保护完好。
柱下为素面青石柱础。大殿东、西两山墙下部一米左右处使用木质腰骨,具有防潮防碱功效,凡木骨以上之砖大多完无剥蚀,而木骨以下砖多剥蚀严重。大殿檐下一周是五踩重昂斗拱。普柏坊、栏额,雀替上有龙凤、花卉、镂空雕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仅存拜殿和大成殿,均系清代重建。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坡覆以灰色筒瓦,脊饰较为完整。


大成殿,梁架结构为前后双步梁对七架梁。前屋坡为两断式,这种构造加深了大殿的深度,扩大了空间,产生一种既雄伟而又多变的效果,在河南省古建中实属罕见。
原建有半池、棂星门、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棂星门内有崇德、育才牌坊两座。大成殿东西两侧各建庑十五间,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建筑的木、石、琉璃雕刻及彩绘内容题材众多,形象塑造生动,技术精湛,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欣赏价值。
普柏枋、栏额、斗拱上有透雕花草、绘画。山面有木制花板。
太康县黉学又称文庙,位于县城黉学街路北,座北向南,占地2400平方米。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崇祯15年(1642年)毁于兵燹,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建。
两端置大吻。垂脊、戗脊上置琉璃狮、狗、小兽和武士等。正脊系统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和花卉等。垂脊上饰有小兽,檐下四周置五踩重昂斗拱,用材较小,但制作十分精巧。康熙六年(1667年),民国23年(1934年)两次重修;新中国建立后的1952年曾维修。太康黉学在文化和建筑上具有一定价值,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个翼角桃角高而大,系南方风格,中原地区较少见。大成殿的檐柱和金柱均为圆形木柱,纵横成行,排列规整。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