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山西晋城泽州九头十八匠的来历

山西晋城泽州九头十八匠的来历

至今,晋城市以“头”、“匠”命名的地名众多,印证了当年晋城冶炼行业的繁荣昌盛。

在金元时期,晋城是金朝和宋朝,元朝和宋朝前线对峙的地方,因此需要高超的冶炼业做军事后盾。
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活和生产,投下领主又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集中管理,后陆续设置官府。

主要地名

晋城市所有的头:岗头、道头、佛头、椿树头、二圣头、洞头、谷堆头、尧圣头、花园头、尧头、大坡头、渠头、庄头、水磨头、坛岭头、庵头、寺头、石伏头、坪头、西岭头、马坪头、下窑头、焦窑头、马窑头、石淙头、宋壁头、窑头、望头、坡头、横道头、石合头、将军头、西凰头、东凰头、望兴头、大池头、韦头、泉头、冶头、黄头、大岭头、山头、铺头、西街头、大峰头、小峰头、店头、大井头。
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则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中原地区大片国土沦丧,泽州沦为金国属地,成为金、宋、蒙古对峙的前线。

晋城市所有的匠:夏匠、冯匠、郜匠、苗匠、西吕匠、西马匠、孔匠、牛匠、南马匠、段匠、司匠、西谢匠、东谢匠、郝匠、东吕匠、苇匠、西武匠、东武匠、金匠、申匠、江匠、王匠、岳匠、孟匠、侯匠、祁匠。


第二种说法源于异族统治时期的户籍管理。

为了保证战争对铁器的需求,金、元两代的奴隶主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了若干“头项”(也叫“投下”)。明清时“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这种把战争俘虏寄留在地方上进行管理极特殊的“头下”制度,客观上促成了晋城地区“九头十八匠”传说的生成。从元太宗开始,将人户按州县分封,凡属某领主的人户,统称为某头下,由领主世袭继承。头领住的地方为“头”,匠人住的地方称“匠”,遂形成了“九头十八匠”。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冯吕苗郜夏马牛;下联是:孔申司孟谢武侯;横批是:金江郝段。
晋城民间流传“九头十八匠”的说法,是明清时期的凤台县一些带“头”和“匠”的村名的统称,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演变到今天早已经不只九头十八匠,但“九头十八匠”的传说从古代泽州到今天的晋城,一直在民间口头相传,流传地域广泛,并具有较高的民间文学研究价值,不仅为晋城地区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晋城经济提供了生动的文化依据。


晋城有发达的冶炼业。
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

“九头十八匠”传说与当地冶铁匠人有关,大体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后周时期,柴荣为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和武器供应,秘密在泽州建立27座寨子,将其分为9组,每3个寨编为一个组,设一头领,负责分配原材料,验收、保管兵器,提供后勤服务。
当时冶炼技术发达兴盛,工匠云集,故而有“九头十八匠”之称。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一副对联可基本确定“十八匠”是哪些地名。

“九头十八匠”是外族统治者对传统百工匠人残酷剥削压迫的产物,但对泽州铁器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