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水苗族坡会群
坡会,是广西融水境内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娱乐的民族传统节日。
同时,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原来那种集体性参与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生命力正在逐步减少甚至消亡。
彩调剧[¡]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彩调属灯戏系统,源…详情>
彩调民间旧称调子,因其唱腔中常有用“哪呵咿呵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其为“哪呵嗨”或“咿呵嗨”。
1955年调子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后,经北京专家的建议,统一称为“彩调剧”。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柳州创编的彩调剧《刘三姐》风靡全国,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
解放前,由于官府的偏见和禁演,彩调剧从清末开始渐渐走向衰败。解放后,彩调剧重现了生机。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详情>
侗族大歌是一种由多人参与的歌队集体演唱的古老歌种,是侗族人民集体歌唱的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用歌来表达感情,赞美大自然。侗族的木质结构建筑不仅造型美观,而且鼓楼、风雨桥和民居的建筑不用一张图纸,整体结构烂熟于心,仅凭简单的竹签和普通工具,就能设计制造出式样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甚至整座建筑全用榫铆连接,不用铁钉,一样牢固。
柳州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沉淀厚重,留存了众多的文化遗产。三江侗族大歌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世界“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由于工匠年迈、作古;木材来源匮乏;木建筑防火能力弱等原因,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必须及时抢救和保护,才能使之世代传承下去。由于深深扎根于农村和劳动人民之间,因此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地方剧种。由各乡各寨此起彼伏而形成的系列坡会群是融水坡会独特的文化空间,十五个坡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坡会链条,每个坡会的仪式都很完整,坡会活动内容异常丰富,而且具有明显的原生性,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侗族大歌在广西主要流传于三江梅林、富禄、洋溪乡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种类繁多。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学>-u吹芦笙、跳踩堂的年轻人相应减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2006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保护名录中,柳州市中报的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和彩调四个项目全部入选。
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是天生的艺术大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化,特别是青年人,逐渐失去承袭传统文化的兴趣,坡会这一形式的受众群、参与群日益减少。文革的十年浩劫又使彩调剧遭受重创,剧本大量失传,老艺人遭打击和迫害。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侗族大歌已受到市场文化的影响。
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改革开放后,文化与经济的比重失调,人们观念的改变也加剧了彩调的衰落,彩调剧的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彩调剧是明代四大声腔(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柳子腔路子与广西的民间俚曲小调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曲艺形式。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