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钗饰:古代女子做头多用钗

钗饰:古代女子做头多用钗



钗在古代曾被叫做“笄”和“簪”,是女子束发盘髻的工具,而其最大的作用是装饰,“钗光鬓影”、“玉钗横斜”一直是中国古代仕女的经典意象。
商代,簪的首部开始有了漂亮的雕刻装饰,如殷墟出土的簪首刻有兽头、鸟头等。而在唐诗宋词中,还有大量对钗饰的描写,可见古人对这种饰品的热衷。在这些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锥形、丁字形和圆柱形的骨笄和骨簪。”是说钗的形状像“叉”,所以名“钗”。汉代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首饰》中说:“钗,叉也,像叉之形因名之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钗饰的形制、质地也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金钗、银钗、玉钗还是荆钗,都是女子们的心中最爱。在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着冠,都要用簪钗约束固定。春秋时代,出现了骨钗,现存最早的骨钗实物出土于山西侯马春秋墓。
“钗是一种顶端有装饰雕纹、底部有两股插针的插发饰物,它最初的形制由两股簪子组成,后来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造型,古代女子把钗插于头部,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秦汉以后,笄改称“簪,而钗是发簪的一种变体。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平直多滞板,横斜生姿态,所以钗的插戴多横斜侧,以营造摇摇欲坠、温婉可怜的柔媚之态,所谓“宝钗长欲坠香肩,此时模样不禁怜”,因此“钗光鬓影”、“玉钗横斜”一直是中国古代仕女的经典意象。
而在古人心中,钗的分与合也与爱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陆游的一阕《钗头凤》千古流传。笄是簪的一种,先秦文献中,因其有特殊的礼仪用意,所以常常与簪并称。西周时期,在骨簪上镶有绿松石,显得更加精致美观,另外也逐渐出现了玉制的发簪。依据礼制,女子年十五,如已许婚,则结发上笄,古称“及笄”,须行“笄礼”,以示成年,可以婚嫁。

钗饰之演变

起源结发需用簪钗固定

簪的本名叫做“笄”,是中国古代束发盘髻的工具。


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过陶笄。
秦汉以后,则混同于簪了。
出处/作者:曹丽芳(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